来自 社会 2020-08-19 14:52 的文章

防止因灾致贫返贫:保险加快理赔 抢种做足准备

保险加快理赔 抢种做足准备(防止因灾致贫返贫③)

  洪灾发生后,江西都昌县部分群众脱贫增收的产业遭受损失。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,老乡们获得了保险理赔和物资支援。农技指导和产业奖补也来得及时,不仅降低了损失,未来的日子也有了保障。

 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狮山乡曹家村的村民刘守金,家住在鄱阳湖畔。原本靠水稻种植脱了贫,一场洪水让他措手不及。老刘承包的400亩优质水稻,都到了收割的节骨眼上,被水淹后损失不小。

  像老刘这样受灾的困难群众不是孤例。洪涝灾害发生后,当地政府多方对接,迅速行动,为他们兜底保障。同时,联系赔偿,发放物资,派驻农技指导员,并出台奖补措施……一系列政策组合拳,力保困难群众不因灾掉队、因灾返贫。

防止因灾致贫返贫:保险加快理赔 抢种做足准备

洪水来了,损失不小

  在鄱阳湖与狮山乡相连之处,举目远眺,全长3720米的狮山圩堤将鄱阳湖分成内外两片。数十年都难得开启的闸门,前不久启动,放入从外湖涌进的洪水。

  上世纪70年代围湖造田,当地村民享受了湖滨沃土的福利,但也饱受洪水困扰。1998年以后,江西围绕鄱阳湖建造了185座单退圩堤——平时可种植,洪水来时作为蓄滞洪区,以此缓解整个鄱阳湖的汛期压力。狮山乡有两座单退圩堤,今年7月11日,狮山乡鄱阳湖外湖水位一度达到22.34米,逼近历史极值22.43米。狮山圩堤土质疏松,坝体已出现多处管涌。

  “形势危急!当天乡党委和各村村支书,在堤上开完会,就发出下午行洪的通知。”狮山乡乡长王林宝介绍。

  “行洪那不是我个人的事,是大家的事。不行洪,大堤倒了,未来三五年我们乡都缓不过来!”接到通知后,刘守金如此表示。

  “当时另一个小堤也要行洪,十几个人站在堤边不愿走。局部服从整体,小家服从大家,老刘这点我佩服!”王林宝很感慨。

  老刘也因此承担了不小的损失。相比去年,老刘今年多承包了120亩地,种上水稻,本指望靠它们增收,“多一亩地,年底就多三四百元的收入!”如果顺利,7月10日水稻就能收割。但这场大水一来,除了10日抢收的20亩水稻,剩下的380亩地,全部泡了水。此外,还有8亩地的优质晚稻秧,光种子投入就一万二,都还没来得及移栽。一只小牛犊,5000元,冲丢了。林林总总算下来,老刘的损失快40万元。

  行过洪,大堤守住了,但都昌县一些村和曹家村一样,淹的淹,涝的涝。“我和老婆愁了好几天。”五味杂陈的刘守金,在村小安置点,深夜一点躺下,三四点又醒来,“愁得睡不下。”

保险介入,理赔加速

  洪灾来临之前,刘守金是村里的“脱贫之星”:敢干,一人承包着400亩高标准农田;能干,家里养着各类家畜家禽。院里还堆着收来的塑料瓶、纸壳子,靠卖废品也能获得一份收入。

  2015年,村里整村开始搞土地平整,建设高标准农田。“最初规划出70亩地,老刘要主动承包——干好了,每亩纯利能有400元。”帮扶干部曹达信回忆道。育苗、打药、移栽、施肥……刘守金是个种田的好手,甩开膀子,干劲儿十足。就这样,2016年一年下来算算账,纯收入4万多元。前后也就两年不到,老刘甩掉了贫困的帽子。尝到甜头后,老刘的承包地也从70亩扩大到400亩,本想一年更比一年好。可洪水一来,原本设想的好收成没了指望。

  好在老刘投了农业保。“从2016年开始规模化承包以来,年年都买。每亩地,政府出28元,我出7元,能有个基本保障。”

  “灾害发生以后,县扶贫办第一时间就联系我们开座谈会,抓紧时间对全县受灾情况进行核查评估,现场定损,加快理赔。”本地负责农保业务的公司,从其他县抽调复勘人员,成立了三个查勘小组,组织市里的审核员下沉到基层一线。

  通过农业保险智能平台,业务员现场办理,受灾户签字确认,经审核通过后,理赔即可到账,最快3天。“经复勘后,在农业保险这块,刘守金至少可以获赔20万元。”业务员朱新林介绍。

  不光有农业保险,还有“防贫保”。针对易致贫低收入户和易返贫脱贫户,县里以兜底7000人共计49万元的标准为其购买“防贫保”,抓住因病、因学、因灾、因疫情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,建立近贫预警、骤贫处置、脱贫保稳精准防贫机制。

  “7月12日我们就开了对接会,最终核定本县有166户满足理赔情况。刘守金因产业损失已达最高线,一次性可赔付1万元。在乡政府经3个工作日公示评议,就可以走理赔程序。”该县负责防贫保理赔业务的工作人员陈京旭对记者说。

  目前,都昌县已完成对因洪涝受灾的5个乡镇的核灾工作,7月20日完成对湖区乡镇核灾。对仍受水淹但损失已确定的受灾群众,给予保险理赔认定。“从灾情处置到灾后应对,我们都做足准备,能赔则赔,该种则种,尽力降低群众的损失。”都昌县扶贫办副主任向新平说。

抢种补种,专人指导

  “灾后生产自救,及时种上晚稻、确保晚稻产量是关键。”狮山乡农技站站长余炳昌在这个岗位上干了39年。作为刘守金农技指导的一对一联系人,老刘的事儿牵动着余炳昌的心。县里发下来救灾种子,余炳昌第一时间通知刘守金,“首批120斤优质稻要先培育起来,打药施肥也要注意。”

  在一块狭长的秧苗田里,左边密右边稀,青青秧苗已经冒了头。“晚稻秧一亩最多下30斤种,要分批培育,初期打一次药防病虫害,后期视情况再打一次药抗倒伏。”移栽过后,施肥还与以往不同,“三次轻肥改为两次重肥——抢种的晚稻生长期短,为确保产量,肥力要给足。”下种时间、每亩分量、移栽时间、施药方法、下肥剂量……一五一十,余炳昌都提前给刘守金叮嘱好。

  目前,乡农技站已为刘守金准备了120斤优质种和3000斤常规种,杂交种也已在培育中。站里还为刘守金免费发放了30包肥料。与此同时,与年初出台的产业扶贫奖补政策配套,针对灾情,县里又谋划出台灾后产业奖补政策,对9月底前新增1亩以上种植产业的,按400元/亩标准予以奖励。

  如今,走进刘守金家的后院,只听闻一阵鸡鸣声,却不见人。探头往一旁的鸡圈看去,8只鸡里混着1只鸭,把老刘团团围住,一个个低头猛啄。老刘正一手捏个饲料盆,一手忙着撒谷子。

  “老余说,今年多了一个闰四月,晚稻产量高。只要8月10日前种下地,保证每亩收成上千斤不成问题!”老刘高兴地说。

  本报记者 王 丹